6.4万亿,这是保险业最新出炉的资产总额。在保监会祭出投资新政后,资产腾挪布局的空间被无限放大。
保险机构已是磨刀霍霍。从备战股指期货到争取RQFII,从觊觎银行、信托和证券理财产品到筹谋“出海”投资,无不以行动响应改革号角的吹响。
在这场令人振奋的投资角力中,保险机构将不再唱“独角戏”。银、证、信、保四大金融行业的渐次打通,令保险资金投资池子更趋多元化,但也无形中将保险机构推向了多方竞争的“前台”。新政亮剑后的市场变局扑面而来。
监管退后、市场向前
“肥水不流外人田,守着一亩三分田”,这是当下保险资金运用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监管层有着更为深刻的解读。在6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保险投资改革创新讨论会”上,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孙建勇直言不讳:眼下,保险资产管理的现状不是渠道不足,也不是政策不足,核心问题是能力不足。
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在于:放松配置比例、支持产品创新、扩大融资来源。与此同时,让保险资金“脱媒”,即让保险资金直接对接优质资源,全面对接虚拟市场产品,以及实体经济(矿产)资源和政府经济(土地)资源,努力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收益。
履新半年来,一直维持低调路线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 ,深谙金融改革浪潮下的历史性契机。保监会相关负责人称,项主席的思路很清晰,只有监管往后退,市场才会向前进。“监管不是主管,促进不能制约,管好不能管死。应当厘清主管与监管的职责,不做不是监管的事情,将决策权完全交予市场。”
循着监管理念更新的脉络,13项保险投资新政浮出水面,几乎囊括了业内所有能预期的投资工具——“允许保险机构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参与境内及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拓宽境外投资品种和范围”、“拓宽境内股权和不动产投资范围”等。开放的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除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外,保监会逐渐减少行政审批,亦体现了其越发市场化的监管思路——用机制换审批,主动减少行政审批。目前,保监会审批事项已经由国务院授权的22项减少到3项,仅保留了高管资格、重大股权投资与资产管理产品。
更关键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未来在保险资产配置上,除传统、万能、分红型保障型险种受比例约束之外,其余保险产品将不再受到比例约束,而是按照产品合约来进行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