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因厦航一航班长时间延误,38名旅客不满航空公司赔偿条件,竟拒绝下机,与航空公司谈判近7小时。加上此前上海、广州先后发生的乘客冲上机场跑道事件,一周之内,因航班延误导致的纠纷事件已连续发生3起。据中国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2011年航空服务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消费者普遍感到航班延误比例呈上升趋势,有76.5%的消费者遇到过航班延误,同时有近半消费者对航班延误后的服务不满意。
其实,针对航班延误现象,旅客可通过购买航班延误险解决一部分赔偿问题,但近几年,该险种并没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险种多但关注度小本月初,春秋航空与大众保险联合推出航班延误补偿保险,每份20元,旅客在订票时可自主选购。不论天气原因、机械故障,还是流量控制,只要不是客人自身原因,起飞延误超过3小时可获最高400元赔偿。航班取消,可获300元赔偿。该理赔业务上线后一周,购买者已超过1.2万人次。
除春秋航空外,南航早在2008年即在其航空意外险中将旅行延误赔偿项目包含其中,旅客旅行延误4小时承诺赔偿300元,行李延误8小时承诺赔偿500元,旅行变更承诺赔偿600元。东方航空也推出过类似的“旅行保障计划”。而淘宝旅行平台也于去年12月6日推出航班延误险。此外,平安等保险公司也推出过相关的旅游险,其中就涵盖“航班延误险”。
但航班延误险却一直未引起大的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此前推出的航班延误险中,对保险责任的限制较多,导致客户“兴趣不大”。业内人士说:“航班延误通常有20多种原因,如天气、流量管制、航空公司自身运力调配不够、机械故障、雇员罢工等,但以往的航班延误险将天气等不可抗力列为除外责任。此外,理赔时旅客需要去机场拿书面延误证明,再送去保险公司,过程繁杂。如今许多公司推出的航班延误险有了改进,尤其在赔付责任及理赔方式等方面。如春秋航空此次推出的延误险就是‘无理由赔付’,同时,系统监测到航班延误后,保险公司立即发送短信通知,主动赔付,最快当天到账,且不要提交任何书面证明。”
以市场化方式减少纠纷航班延误引起的赔偿问题一直是民航业的“顽疾”。如今,以市场化方式,即通过旅客自己投保航班延误险来减少因航班延误引发的乘客和航空公司之间的纠纷,确实是件好事。但是,航空公司不能因为旅客自身购买了航班延误险而推卸赔偿责任。
专家表示,这种商业性的风险赔偿,不能代替行政性的责任过失补偿。航空公司应主动作为,减少航班延误。例如,一部分航班延误是由于航空公司航班排次过密、备用飞机不足导致,且事后处理态度常让乘客不满,这是航空公司自身的责任。
此外,由于目前国内部分区域的航道资源无法满足现有民航需求,尤其是京沪等热门航线。因此,业内人士建议,空管部门可在空中管制方面向民航进一步倾斜,增加现有航线资源,满足日益扩大的民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