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况
张先生是高级工程师,妻子在事业单位工作,两人都已年过半百,工资收入颇高,福利也不错。家庭资产方面,有房无贷,市中心的房子目前市值300万元;此外,还有一套从父母处继承的房子,市值约200万元,目前出租中。去年张先生刚换一辆新车,价值20万元。
张先生夫妇存有200万元的积蓄,几乎全以定存形式存于银行中。另,张先生家里集有不少邮票藏品,毛估估价值80万元,其中包括有些价值二三十万元的珍品。
按理说,这样的小康生活应该没什么烦恼的,可膝下一子着实不争气,已经25岁的成人了,大学毕业之后就整天憋在家里 “啃老”。张先生一直想“逼”儿子独立,可又总是狠不下心来断了儿子的经济来源。
■理财目标
要说张先生现在每天考虑最多的,当然是失业在家的儿子。家中资产虽然不少,可是自己和妻子马上就要到了退休的年龄,再加上家族的一些疾病史,令老俩口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更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会坐吃山空。所以,张先生希望能替儿子规划今后生活,使他能够尽早脱离家里的庇护,独自面对这个社会;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财,为自己和妻子的养老积累相对富裕的经济基础。
■理财分析
张先生夫妇的收入不算低,两人加起来的税后年薪一共有28万元,再加上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房租收入,总共每年有31.6万元的收入。两人都比较节俭,单位的各项福利都很不错,平日开销并不算多。不过,由于儿子在家“啃老”,张先生对邮票的收藏也仍在持续,因此每年的支出约有10万元。这样粗算一下,张先生家每年的净结余约有21.6万元。
教育失当才会出现“啃”老
“啃老族”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式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存在的误区和缺失,与其把孩子当做温室中的花朵,不如将已长大的小鸟放出笼子让他自己去辽阔的天空学习飞翔。张先生夫妇这次应当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去国外读书,既是一种学问上的深造,也是生活能力的锻炼和性格意志力的磨练。
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而爱孩子就要为其长远发展做打算,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陪伴子女,所以早点让孩子独立谋生,让他学会自己成长,才是对他负责的态度。钱,不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财富,所以张先生一定要在自己有能力有精力时,把儿子逼出去。
■理财规划及建议定期存款过于保守
像张先生这样的小康家庭已不用考虑房子和车子等问题,只需专心打理好名下账户中的200万元金融资产即可。这个家庭中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仍旧是提高投资收益的问题。张家是一个年支出为10万元的家庭,考虑到张先生的集邮爱好,儿子没有收入待业在家,以及其他各项可能的支出,家中需要常备30万元的储蓄即可。若把200万元全放在银行里做定存,无疑太过保守,持续的通胀,会不断吞噬家庭资产,造成资产的隐性损失。应该把这笔钱拿出来,进行多样化的投资,比如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或者定投较低风险的基金,使这笔钱活起来,获得比银行定存更高的收益。
放手孩子,创造独立空间
要说张先生这儿子之所以会赖在家中,与张先生夫妇的教育方法不无关联。两人对孩子从小宠溺,过分宽松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儿子懒散的习性。儿子大学毕业之后,由于学校不是很好,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便一直待业在家。
张先生不妨考虑把儿子送出国去留学,一来让儿子在独立生活中锻炼能力,二来能在国外取得更好的学历方便以后回国找份理想的工作。不过,这次张先生一定得狠下心来,除了学费和每个月基本的生活费外,其余一律让儿子自理。算上在国内上补习班、申请考试以及在国外的学费等各种费用,张先生一共需要为儿子准备50万元的预算,这也可以算是张先生对儿子的最后一笔投资。
做个投资组合策略
200万元银行存款,去掉儿子出国留学的50万元,存入活期的30万元,还有120万元,这笔钱需要做个投资组合。
对于张先生这样正在步入老年阶段的家庭来说,厌恶风险是可以理解的。今年以来各个投资市场震荡调整,投资者损失惨重,而把钱存入银行吃利息,不用劳神操心,又轻松躲过股价大跌的亏损,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资本市场不会只跌不涨,对于张先生家而言,在追求稳定收益的同时,不妨也可以尝试一些低风险金融产品的投资。我们不妨可以按照稳定性的高低帮张先生做一个投资的排列组合。
首先来看风险最低的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型基金、国债,可以配置约30万元。国债虽是债券的一种,但由于其低风险性和较强的变现能力,因此在这里被归到了这一大类中,但从目前的国债收益率与银行利率倒挂,不建议张先生一次购买太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也相对较低,有些结构型的理财产品也可基本保本,再加上张先生夫妇对银行的信任感要明显高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在此类产品中做重点配置。不过,这类产品的持有期限往往较短,并且在投资期内变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张先生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流动性的问题。而货币型基金作为基金中偏货币类的产品,主要投资于各类短期货币市场,收益率一般在3%-5%,也可以考虑配置。
然后,可以看一下偏债型的产品。目前,在经济基本面以及通胀双双适度缓慢下降的背景下,经济基本面对债市已经形成有利支撑。张先生可将一半左右的可投资资产配置在债券上,即60万元。历史经验证明,债券投资时间越短,越难享受到长期稳定收益,建议至少投资一至两年。市面上有不少投资债券类的产品,除了各类债券之外,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也有不少偏债类产品。在未来货币政策放松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长久期的信用产品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富国优化增强和工银瑞信信用添利等。
最后,鉴于股市已经很低,也为了提升收益率,不妨可以再配置一些偏股型基金,拿出剩下的30万元来认购一些偏股型基金进行配置。
日常结余可做基金定投
张家每年约有21.6万元的净结余,也就是说,家中平均每月能有1.8万元的净结余。对此,定投一些基金进行组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张先生投资风格是稳健偏保守的,因此在进行配置的时候可以选择配置一些长期业绩表现优秀的产品,可以考虑按照1:1的比例来配置偏股型基金和偏债型基金各一到两只。如前所述,近期A股震荡盘整,一些在行业轮动以及趋势投资上做得较好的偏股型基金和“长久期+利率产品”的偏债型基金都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保险规划]
守住财富传承关爱
老张夫妇都已接近退休年龄,目前每月收入完全能够覆盖正常的支出,每年可以累积下一笔不小的资金。从人生财务规划的角度来看,当下理财的重点应该趋于保守,守住财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此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未来最大的风险在于意外伤害以及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因为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在中老年人群中很高,商业保险在精算设计的时候费率也是极其高,所以,市场少有60岁以上的寿险产品。但是,团体保险中的一些卡式保险却可以给老年人提供包括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医疗、住院津贴、骨折及关节脱位等全面的老年人保障,保障期限为1年,最高投保年龄高达80岁。如果老张夫妇平时喜爱外出活动的话,可以考虑购买一份此类产品。
另外,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说,子女永远是父母心头最柔软的那一个地方。在让儿子锻炼能力,学会独立生活的同时,依然还是考虑为孩子留下一笔资产上的保障。但是,张先生目前的顾虑是,一个人寿命再长,也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子女身边,一次性给予吧,又担心子女在财务上缺乏规划,挥霍一空。最好能有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将这笔资金逐步的给到子女,满足他各个阶段的需求。保险因其特有的资产传承方式而成为可执行的产品。建议老张夫妇购买一些具有定期返还性质的两全型分红保险,交费期不宜太长,控制在5年左右。两全型保险产品大多都会每年或者隔年给付一次生存金,这笔钱都会由保险公司按时按量的给到自己的孩子。这些生存金若不领取的话,还能够累计生息,聚沙成塔,在子女不同的人生阶段按需领取,用作子女的婚嫁金、创业金、养老金等。这样安排,既不需要担心子女把钱一次挥霍掉,又能保证他有一定质量的生活。
把“袋鼠宝宝”赶出去
张先生夫妇对儿子宠爱有加,以至于儿子大学毕业几年还在家“啃老”。或许,张先生想的是反正家里不缺钱花,儿子一时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也不必“逼”他。于是,小张同学成了“袋鼠宝宝”,依偎在父母的胸袋里。
有着张先生夫妇的高收入和房屋出租的收入,在家赋闲的小张自然衣食无忧,但他今后的前程却令人担忧。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闲了下来,懒散惯了,再要重新振作起来,再要艰苦奋斗可就难了。小张同学刚毕业时,一定也是铆着劲想找份活好好干的,但一来二去的,一时没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或满意的工作,无疑会感到有一种挫折感,回家“啃老”是他此刻的疗伤需要。但这只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作为父母,此刻的关爱是帮助他重新启航,而非纵容他,让他消沉下去。我们都明白,做父母的不可能陪伴儿子走一生,即使留下万贯家财,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那么,怎样才能给子女一个长久的幸福的人生呢?那就是要让孩子有独立生活的勇气、智慧和能力。其实,每个妈妈都会哺乳自己的幼子,但妈妈不会永远哺乳孩子,断奶,是妈妈让孩子独立的第一步。对于张先生来说,真正为儿子的将来考虑,就必须进行二次“断奶”,把“袋鼠宝宝”赶出去,出国留学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学业深造为今后求职加分,又能彻底脱离父母的庇护,学会独立成长。
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考虑;钱财,并不是父母给子女的最重要的财富;家庭理财理得再成功,孩子不能自立,做父母的又如何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