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桑兰去美国打官司,大运会冠军张尚武在王府井卖艺,各地驴友在探险活动中屡有伤亡事故出现……近些年发生的这些体育新闻,一次次把体育保险带入公众的视野,让公众认识到体育保险的重要性,同时也推动了体育保险的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现状是怎么样?在发展中又有怎样的机遇和困难?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体育保险领域的专家。
看上去很美 做起来很难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体育大国,不仅运动员多,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口也很多,每年还有众多的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很多人据此认为,体育保险“看上去很美”,有着广阔的市场。
“体育保险真正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的,”已经在体育保险领域工作多年的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罗阳告诉本报记者,体育保险推广的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管理者和运动员对体育保险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总是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出事。另外,因为认识不够,很多单位也没有体育保险这方面的经费预算。
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兵则认为,与保险公司的急功近利也有一定的关系。早在2004年,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就指出要大力发展体育保险,随后,很多保险公司纷纷找到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希望能进行业务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保险公司发现体育保险市场小的可怜,全年业务甚至不如北京一个区的车险大,因为觉得无利可图,很少有保险公司能坚持下来。”
体育保险种类有待丰富
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业务的兴趣不高,又因为运动项目多,每个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险,保险公司缺少设计体育保险产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国内市场上体育保险的种类也很少。仅有的一些产品主要是针对运动参与者、赛事组织者和场馆经营者几个方面来设立的。普通人身意外险则都“回避”高风险的运动项目。
罗阳表示,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还有参与度很高的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保险都做得比较好。以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设计的几款产品为例,游泳池馆公共责任险,健身俱乐部综合保险,登山户外、滑雪、跆拳道等运动的专项保险产品,在市场上较受欢迎。
运动员目前依靠的主要是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伤残互助保险,运动员根据项目风险不同每年缴费40元至100元,如果出现伤残和死亡,可以得到1000元至30万元不等的赔偿。记者在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网站上看到,从截至今年4月末的数据来看,有近百位运动员已获得赔付,只有陕西一名田径运动员因为死亡获赔30万元,其余伤残运动员的赔偿金额都在1000元到1万元之间不等,对运动员的帮助确实有限。购买赔偿额度更高的商业保险势在必行。
在张尚武事件发生后,国际排联主席同时也是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魏纪中就在给公司员工的信中写道,“应该为运动员购买一定的退役保险,保险额可大可小,政府和个人各支付一部分,保险期限也可限定几年,而不是终生。”魏纪中认为“买断”不是解决的最好办法,运动员可能把钱挥霍了,因为没职业,只能去偷,事件曝光后,还让公众觉得政府对退役运动员关心不够。
政策推动体育保险发展
尽管现状不理想,陈兵依然对体育保险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国家已经对体育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要鼓励发展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
推动体育保险发展的另一股力量来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陈兵说:“比如将在汕头举办的10公里马拉松游泳世界杯,国际泳联就要求主办方购买几百万美元的意外责任险,他们为什么要投保呢?因为在去年的比赛中有一位美国选手意外身亡,国际泳联要求购买保险,正是为了转移自己、当地游泳机构被连带索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