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遇地震和海啸以及其后的核电站危机,让市民们再一次意识到自然灾害的巨大危害。记者从市场采访了解到,市民到保险公司了解有关自然灾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意外保险等方面的咨询量明显增多,除了自身的意外保障问题外,如何未雨绸缪通过保险化解理财风险,也成为市民们关注的话题。
将财产尽量“金融化”
家庭财富应如何合理安排以应对未知风险的侵袭?理财师表示,市民可以尽可能将家庭资产金融化,从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实物资产毁坏带来的损失。这是因为实物资产在地震中很难保存下来,比如房产,地震中坍塌损毁的可能性极大。但虚拟资产就不一样了。虚拟资产可以说就是金融资产,比如说,钱存在银行,尽管银行营业所可能会在地震中垮掉,但个人的钱还是能通过银行“通存通兑”的服务取回来,还有保险,假如投保人在地震中受伤,会有相关的保险公司来负责损失赔付。
因此,市民应该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来化解不可抗风险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从个人角度看,储蓄、证券、信托、保险等现代金融工具可以将家庭财富风险降低。
做好家庭资产“备份”
不少市民没有为家庭资产做记录或备份的习惯,随着人们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多样化,储蓄、债券、银行理财品、基金、证券、黄金……那么多不同的金融理财账号,很难全部记清楚,万一遇到突发事件,甚至会连实际损失多少都不清楚。
理财师建议市民,最好给家庭资产做一个备份,将家庭中的主要资产通过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记录,比如银行账户信息等可以保存在随身携带的U盘、手机内存卡中。重要的存折、银行卡、身份证等进行妥善保管,这样即使遗失银行卡,客户只要知道自己的账户信息,凭身份证就可以前往办理补办、取款手续。
此外,如果保险保单的被保险人、受益人同时遇难,这些保险的保险金将会如何赔付?保险公司人士表示,受益人和被保险人死亡的先后顺序,直接影响保险金赔付的归属。《保险法》规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在没有其他受益人的情况下,保险金将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来支付;反之,保险金归受益人所有。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确定保险金归谁所有后,再根据《继承法》有关规定,处置这份作为遗产的保险金。
市民投保意识日渐增强
市场人士表示,近年来地震的频发,使人们对保险有了重新的认识,不少市民意识到可以通过投保相关保险减少或挽回损失。而在国际成熟的保险市场上,有很多针对巨灾的保险产品,如财产险、工程险、水险、意外险、车险、利润损失险、寿险等,保险深度越高,消费者得到的保险保障才能越高。
记者从深圳保监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共有50万余名市民投保了商业保险,300多万人次劳务工投保了意外保险,124万在校学生投保了相关责任保险,此外,出口信用保险还为支持我市外贸出口企业提供了200亿美元的风险保障。
瑞士再保险中国执行总裁魏希霆表示,从全球看,约30%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能得到保险赔付,欧美可达60%至70%。如汶川地震保险赔偿18亿元人民币,占8450亿元人民币经济损失的0.2%。如果能够提高中国的保险深度,保险业将能够在抵御自然灾害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有一个全国性的保险计划,如巨灾共保体,或者省市一级的保险方案,比如地震指数保险计划这一类的方案,就能真正有效地确保经济民生在巨灾面前得到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