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频曝外资险企上演股权更迭大戏,但大部分合资寿险公司仍选择了坚守阵地。不过,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这些公司不得不调整最初设定的盈利时间表,7至8年的国际寿险盈利周期,可能会被拉长至10至15年。
等待盈利的过程并非被动,合资寿险公司开始纷纷寻找细分市场。在借助外资股东的资源平台上,打入中高端人群的保险市场,以避免和已占尽半座山头的中资同行正面交锋,正是他们寻找盈利点的一次另辟蹊径。
盈利周期被拉长
沃保网保险专家介绍说,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何时盈利”一直困扰着外资保险。国内28家外资寿险公司中(仅友邦为独资),约一半公司的成立时间已有7年以上,但却仅有中宏人寿等寥寥数家已宣告收获盈利之果。
尽管近期发展势头颇猛,成功取代友邦站上外资寿险“一哥”之位的中意人寿在内部仍将盈利时间表定在了公司成立的第十年个年头——2012年。
即便已满11岁的中德安联人寿,今年仍无法实现盈利。该公司CEO柏思安向记者直言,预计要到2013年才会开始盈利。他说,在一个普通市场,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可能需要7至8年的时间实现盈利,但进入中国市场的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可能被拉长。
周期被拉长的背后原因,柏思安的理解是:中国地域庞大。“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很大,在不同省份的运营可能相当于在欧洲不同国家经营,需要的投入比较大。因此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盈利。此外,中国市场本身就有很多实力强劲的中资保险公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另辟盈利蹊径
暂时的告亏,并未让这些拥有“强强联合”股东背景的合资寿险公司却步。一方面,他们调整经营思路,寻找细分市场,避免与中资同行正面交锋;另一方面,从成本控制着手,将办公地点从闹市区搬离。
“安联集团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会继续维持对这个市场的投入。更关注可以持续存在的盈利产品,注重市场细分、产品创新和差异化营销。”柏思安无意中透露了中德安联人寿寻求盈利的路径。这也被看作是合资寿险公司营销模式全面转型的开始。
自去年开始,中德安联、汇丰等合资寿险公司避开中资寿险强势的个险渠道,转而主攻银行高端客户,抓住了高收入人群保险需求旺盛但却难寻量身订制的保险产品这一空白点,实现了平均年缴保费高达数十万元的业绩。另一支队伍则是以主攻“团险”的中意人寿等,据记者了解,中意人寿的团险业务已实现盈利。
除在盈利模式上另辟蹊径外,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们也意识到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上海陆家嘴地标性建筑的金茂大厦曾是外资保险落户的首选,如今为降低成本,海尔纽约人寿搬到了浦东龙阳路安静的一隅,海康人寿也从金茂大厦隔壁的浦发大厦搬到了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张衡路。从以往的财大气粗到如今的节衣缩食,合资寿险公司对盈利的渴望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