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摄图网)
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一次被提出改名,早在月初的时候,钟南山曾经建议给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换一个名字,应该叫做新冠感冒,因为病毒只是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人并没有肺炎症状。
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迎来的不仅是一次官方更名,而且根据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这标志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彻底消失了,因为从传染病防治法上,已经完全取消了其甲类传染病的身份,成为了一种类似于流感病毒等级的病毒,也不需要过多的去预防新冠病毒了。
按照规定来说自2023年1月8日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彻底被消失,并且退出甲类传染病管理行列,也标志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彻底成为了一种季节性流感病毒,将不再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主要包括十二条应对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在重症高风险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二是、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满足患者用药和检测需求。
三是、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
四是、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五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类救治患者。
六是、做好社区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级服务,摸清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相关基础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提供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七是、强化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重点机构防控,严防场所内聚集性疫情风险。
八是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为农村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供就医保障。
九是、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研判疫情发展态势,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
十是、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落实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十一是、做好信息公布和宣传教育,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
十二是、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
病毒核酸检测由阳性转为阴性,一般情况下需要6-7天的时间。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时间也可能会相对延长。通常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从阳性转阴性的时间也不固定。
临床中,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可在感染后第1天出现轻微的咽干、咽痛、身体乏力等轻微的不适症状,在之后的第2-5天中出现持续的咽干咽痛、身体乏力、咽痒咳嗽、流涕鼻塞、胃肠不适等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可发热至39℃以上,但通常在第4天左右体温开始下降,症状开始逐渐好转,于第6天时大部分症状减轻,而咽痒咳嗽、流涕鼻塞的症状加重,核酸结果有可能转阴,而在第7天时,所有症状都可明显好转,核酸检测有很大可能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