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济研究学家任泽平及团队新鲜出炉了《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2021》。
《报告》开篇即定调,明确指出“保险是经济助推器、资金融通器、社会稳定器,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分为四大部分: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脉络回顾、现状与发展质量、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趋势和展望。
1.中国保险业发展脉络
历经“恢复发展(1978-2000年)”、“快速扩张(2001-2010年)”、“松绑创新(2011-2016年)”、“规范发展(2017年至今)”四阶段。
2017年以来,“保险姓保”,强监管、补短板、治乱象、防风险成为监管导向。特别是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保险行业政策趋严。
从规模导向转为风险导向,市场整体下滑,2017-2020年保费增速降至7.4%个位数,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
寿险方面,监管叫停快速返还、附加万能账户类产品,重点发展保障型产品;
财险方面,二次费改全面推开,整治车险乱象;
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对保险频繁举牌上市公司、干扰公司治理等行为进行监管;强调全面风险监管,实施偿二代监管体系、资产负债管理等。
2.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质量
纵览保险行业四十余年发展历程,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2.1 市场端:近20年实现保费收入年均18%高增长,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机构数量扩容至235家,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大小型保险公司分化。
2.1.1机构数量方面,中国保险行业自1979年恢复,发展至2020年,共计235家保险公司,涵盖保险集团13家、产险公司85家,人寿公司89家,再保险13家,此外还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多元化专业化主体;
2.1.2资产收入方面,中国保险业2020年总资产23.3万亿元,约占金融业总资产比重6.7%,近20年的年均增速为24%;保费收入4.53万亿元,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近20年的年均增速为18%;
2.1.3市场占比方面,近三年位居寿险前三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的保费市占率,从2011年54.7%降至2020年38.9%,位居财险前三的中国人保、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的保费市占率,从2011年68.9%小幅提升至2020年72.5%。
2.2产品端: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保障属性大幅提高,原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比例从2016年64%提高至2020年80%。
2.2.1按险种看,人身险业务基本稳健,财险业务分化较大。2020年人身险保费3.33万亿,占总保费的74%,同比增长7.53%;财险保费1.19万亿元,占26%,同比增长2.4%。
人身险中,第一大险种寿险占比71%,2020年保费收入2.39万亿元,同比增长5.4%。
2.2.2按保障类型看,产品保障属性提升,投资属性下降。2017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引导行业发展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业务等。
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中短期理财型业务大幅收缩,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下降51%。
截至2020年,原保费收入占80%,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17.2%,同比下降19%。
2.3渠道端:传统渠道转型压力大,新型渠道待破局。
个代渠道占比提高,银保渠道压缩,互联网渠道兴起,2020年这三类渠道分别占57%、30%、6.3%。
2.4投资端:保险成为A股第二大机构投资者,累计年化收益率达5.4%。
2.4.1保险资金规模稳步提升。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长期性、稳定性的特性,由此也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的三大原则:期限匹配、收益覆盖、稳健安全。
2013-2020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年化增速16%,从7.7万亿增至21.68万亿,成为继公募基金之外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2.4.2大类资产配置上,权益和另类资产偏好提升。截至2020年,保险资金投资的大类资产配置上,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投资性房地产占比分别为12%、37%、9%、5%、1%。从趋势来看:
以银行存款、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2013-2020年从73%下降至49%,主要因为长端利率下行,固收类资产对利率敏感,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趋势性下行将长期拖累险资投资收益,故降低固收比例,缩小利率风险敞口。
股票及基金投资占比,从10%提高至14%,主要受益于政策鼓励险资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提升投资收益率,增厚利润。
其他投资占比,从17%增至38%,其中不乏基建、不动产等另类资产,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优化收益、拉长久期,另一方面能够支持基建等国家建设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2.4.3投资收益率稳健,高度相关长端利率、资本市场。2020年险资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收益率分别达到10.87%、12.19%,累计年化收益率达5.4%,成为三年以来新高,这受益于长端利率回升和权益市场牛市。
但是,由于险资负债期限长、呈现刚性,负债端保费增速放缓、人海战术红利消耗殆尽;
而资产端面临长端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大等压力,因此往往“长钱短配”,投资久期缺口达6-7年,甚至个别保险公司偏离主业、公司治理严重缺陷,危害行业健康发展。如何多元投资、分散风险、收益匹配成为重要课题。
3.中国保险公司发展模式
保险商业模式:从资产负债角度,分为“负债驱动型”、“资产驱动型”;从利源角度,分为死差、费差、利差。
大中型公司多偏好依靠负债经营,重在拓展负债广度和深度,小型公司更依赖资产经营,注重成本控制和杠杆经营。
3.1根据对保险负债的依赖程度,可分为四型:
3.1.1对保险负债依赖高于70%的,归类为“强负债驱动”型,多为单一从事保险业务的大中型公司,具有规模优势,胜在产品销售能力较强。
3.1.2对保险负债依赖介于50%-70%的,归类为“弱负债驱动”型,多为在保险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布局的公司,得益于较高的销售能力和较低的风险成本,承保利润最为优异。
3.1.3对保险负债依赖介于30%-50%的,归类为“弱资产驱动”型,投资收益最高,成本控制较好。
3.1.4对保险负债依赖低于30%的,归类为“强资产驱动”型,资产规和盈利能力最低,杠杆水平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3.2不同保险发展模式各有千秋。“负债驱动型”是保险公司长期恪守的传统,但并不意味着只能走老路。
3.2.1平安走的是大而全的综合金融集团发展之路。从深耕保险、到金融控股、再到金融科技,形成涵盖金融、医疗、汽车、不动产庞大的生态版图,几乎涵盖了所有金融服务场景。
3.2.2泰康打造的产业链闭环,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典范。瞄准长寿时代“医养”产业链,重资产建养老院、医院、殡葬行业,通过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服务,提高客户粘性和附加价值。“资产驱动型”模式虽然在当下我国尚未走通,但在全球已经出现成功案例。
3.2.3以安邦为代表的一些保险公司,将理财包装为保险,利用银保渠道大力推广,投资端风格激进,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短短两年跻身便前三大险企,当自有资本无力支撑扩张时,酿成严重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3.2.4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经营车险和再保险,积累了大量成本低廉的浮存金,投向股票和实体企业,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了巨大的财富积累。其成功原因在于:
一是保险板块经营本身稳健,严防偿付和流动性风险;二是投资能力突出,对垃圾资产避而远之,对产业整合也不感兴趣,踏踏实实做事业,最终形成了投资活动与承保活动有效联动。
4.趋势和展望
保险具有风险保障、资产配置、金融服务等多重属性。受风险保障、资产配置、金融服务三大需求支撑,保险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4.1风险保障需求与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息息相关。截至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1%,联合国预测2030年左右将超过25%,居民养老压力成为“灰犀牛”。
目前居民养老主要依靠社保,第三支柱商业养老发展不足。根据恒大研究院《中国财政报告2019》测算,2018年养老金缺口达4504亿元。同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从2000年的72%下降至2017年40%,低于世界银行提出70%替代率水平,意味着绝大部分人退休后收入远不及退休前收入水平。第三支柱养老金融需求广阔。
4.2资产配置需求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财富积累影响。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和保险深度呈“S曲线”,人均GDP在1万美元时,保险深度快速提升。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人群崛起,财富管理和配置需求旺盛,保险作为金融投资、财富传承的重要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
4.3金融服务需求受益于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随着消费升级、新经济蓬勃发展,居民从单一金融产品向多元服务、产业链延伸。例如居民健康意识加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保险+健康、保险+医疗等差异化服务模式迎来快速发展。在新兴领域,随着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如何满足创新场景和需求,仍是未被充分挖掘的蓝海。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发展如火如荼,并与保险业务深度融合,或重塑核心价值链。2020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中,保险科技投资占9%,仅次于支付的第二大金融科技应用领域。
展望我国保险行业未来,经营模式上,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挖掘,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专业化转变。
资产配置上,险资将发挥长期性、稳定性优势,致力于解决养老问题、服务实体经济。加大长久期债券配置力度,资产配置将更趋多元化,另类资产在保险资金投资配置中的比例会继续上升。
面向中长期,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变化、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对外开放竞争压力,中国保险业将面临多重转型压力,大企业谋求二次转型,中小企业谋求跨越式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保险是顺境时做规划,是今日作明日准备,为健康、养老,为教育、传承等。
别人经历的风险,也许我们已经潜在。
愿我们学会从资产配置角度,运用保险,对冲转移财富健康风险,规划家庭资产架构。